林君衡撰
孩子的教養和學習,大概是所有父母花最多心思的地方。在台灣孩子的學習因為一句「不能輸在起跑點上」而讓孩子在功課學習之外,可能得面臨其他課業、才藝等等的補習,許多時候這些學習並非孩子本身的意願,而是來自父母對過去的自我經驗,或是對現在「教育競賽」下的「匱乏心態」,這部份容我們在未來另闢章節再聊,這裡我們主要是來談談心錨的運用在孩子的高效學習狀態的取得上。
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心錨(Anchoring)運用中,我個人常常會提醒家長的是在「空間」這個心錨設定上。
空間心錨其實常常會被乎略,原因是多數人都會認為「空間」沒得選,比如孩子上課的教室、在家裡學習的位置,甚至是睡覺的空間。其實選擇不是沒有,只是我們必須對空間有一定的「細部切割」。
之前提到「感覺型」的孩子在環境的認識上可能較其他孩子來的慢一些,所以在面對新環境時可能帶有較多的「情緒和感受」造成容易哭泣和沮喪。這個所謂的環境通常都包含了一定的「空間」概念,如「學校」、「教室」等等。當孩子如果用「負面」來鏈結這些空間時,這些空間就會令其產生負面的情緒感受,孩子為了避免自己進入負面的狀態,自然在去學校時就大哭大鬧,因為他們可能還無法適當地表達他們的感受和想法。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樣的問題,那麼一個比較好的應對方式,讓孩子找幾個他個人認為非常快樂的事、曾經有過的卓越的狀態,然後讓他每天在學校門口(如果孩子的負面是從校門口開始)、教室的座位上,閉上眼睛去想這些事,大概只要幾天的時間,你就會發現他不再哭鬧或是排斥了。是什麼原因呢?
在NLP裡心錨是一個有「正」、「負」價的工具,也就是說二者就像是數學的加法一樣,正面的想法、感受、經驗就是「正值」,負面的想法與經驗感受是「負值」;如果在教室裡學習一開始給到他的情緒感受是「(-10)分」而愉快的經驗是「+2分」時,他必須以5次的愉快經驗來抵消這個負面情緒感受,這也是為什麼我提到要孩子「每天想」的原因--不論他想的愉快經驗正值多小,總有一天會讓負面情緒被抵消為「零」或是正值。
反之,有些孩子一開始是在學習上是正值的,但可能因為一些挫折或是特殊原因(學生時期中「被霸凌」就是一個極度負值),造成這個正值不斷地在向原點(零)前進,最後甚至走到負值去。所以「持續地想快樂和卓越的經驗」才是重要的關鍵。
有些家長會問我一個有趣的問題,他們說老師每週(或是定期)會讓孩子們換位置,才剛建立了正向心錨就要換了,那怎麼辦?!
我的回答是:「那太好了,因為這樣孩子就有機會在教室的每一個位置或是角落,建立正向的心錨,那麼在教室裡他不論處在哪裡,都會非常快樂的學習。」
在家裡也是一樣的,在他的學習位置(通常是書桌)上,你也可以請他每天在作功課前想一些非常愉快或是卓越的經驗,這樣可以幫助到孩子建立在學習位置上的正向心錨。未來他會自然快樂或在寫功課時去追求那種卓越的感覺。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