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衡撰
今天繼續來談談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心錨(Anchoring)在孩子教養上的運用。
在生活的行為或是安全上,我們很難不對孩子偶爾發發脾氣、教訓,甚至是一點體罰,其實這些責難也多少會在孩子學習過程中表現不佳時出現,畢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父母的願望。
最近常聽到一些家長說到自己因為是某一個學科領域畢業或是擁有某一個專長如英文,所以孩子的英語部份就會自己在家多教一些。但是如果孩子的學習沒有跟上父母的期待時,常造成親子間的對立,而且情況愈來愈糟。
通常聽完家長的敘述後,我接著會說的是:這可能是一個在家學習的負面心錨了,而且心錨可能同時建立在「人(教孩子的家長)」、「事(學這個科目)」、「空間(如自己的書桌)」,甚至「時間」也可能是一種,如果你總是要求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學習時(如吃完晚餐),那麼這個時間一到,孩子就會自然地掉到負面情緒或是狀態中,且因為一再地重覆發生,最後是這個心錨所建立的負價太高,甚至開始影響到其他科目的學習。
這時我的建議會有幾個:
- 打破空間的心錨:如在同一個學習空間中去想、去營造一個愉快的氛圍。
- 打破對人的心錨:換個人來教。
- 打破對事的心錨:學某一科目不會只有一種方法,如語言的學習除了單向的課本、教材教授外,也可以透過對話的方式來學習。
綜合這些建議,我接下來會給到家長的是:找一個孩子喜歡的補習班(或可以說是「方式」),先讓他們去一陣子,等他對這個科目的學習負面感受消失了,再轉回到家裡來學習。
我也曾請自己的學員自我發揮,運用「NLP空間心錨」與孩子的教養進行鏈結,其中一個學員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
她為了讓女兒(四歲)能夠在一個家裡固定的空間中發洩自己的情緒,而不會受到她與丈夫的責難,所以她學完了NLP課程後,在家裡的一個角落擺上一個大人用的呼啦圈,並告訴女兒,如果她有任何的不好的情緒、想哭都可以在這個圈圈裡發洩,爸媽都不會刻意制止,而且發洩完了還可以和媽媽抱抱,媽媽也願意聽聽發生了什麼事。
結果可有趣了,孩子也真的去嚐試,只要她進到裡面,可以大哭、可以發脾氣,而且媽媽知道這是她有了特別的情緒。就這樣孩子只要面對了負面的情緒和感受,她知道有一個「安全的空間」可以使用,久了,那就是一個很特別的「空間心錨」且與情緒鏈結在一起。
有一次她女兒自己走到了圈圈裡,然後哭了一會出來,她問女兒怎麼了,女兒回答也很妙:我也不知怎麼了就想哭,所以進去裡面。
從這個實例我們看到幾個NLP在心錨建立上與它所衍生出來的功能:
- 空間心錨本身也可以建構為一種「安全空間或是領域」的概念,這個概念在New Code NLP(新編碼NLP)中被共同創始人John Grinder所強調與運用。而在這個概念下,處在裡面的個人可以獲得一個情緒發洩與恢復的平衡機會。
- 多數的孩子在表達情緒感受上需要有一個「緩衝的時間」,這個時間內他們可能正處在一種極端的情緒中,父母想在這個時候去介入通常適得其反。所以安全的空間就是一個極佳的緩衝,待他們發洩完了這些情緒,父母就可以有更大的機會是在孩子平復時獲得事件真實的原貌或是訊息,並加以處理。
- 讓家裡的空間只有「部份」被孩子解讀為「負面」的,而不是到處留下負面的空間心錨,到最後可能連回到家都是一種壓力。
- 父母在過程中所扮演的是消極的「支持性角色」,因為孩子應當學會面對情緒與感受時,必須找到方法並自己學習處理,才能讓未來的生活更自在;而傳統上父母多數扮演的是積極的「壓抑情緒發展的角色」,這讓孩子「有苦說不出」,最後過度地壓抑。
你也可以試著在家裡建立這樣的空間心錨給到孩子,避免我們常開的玩笑發生:如果家裡到處都是負面的心錨時,就是你要選擇搬家的時候了!!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