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心理素質、恐怖或懸疑題材的電影中,你可能常常看到一個橋段,就是主角會因為某一特殊的原因,總是在半夜的特定時間如「AM 12:12」驚醒,一分也不差,有趣的是這樣的電影使用的床頭鬧鐘,通常都是電子式的字幕顯式,而非傳統指針式的。這裡面有二個很特別的伏筆:
- 時間:在電影中這個特定的時間對主角來說通常是一個「創傷」,他(或她)只要面對這個時間,就會啟動特定的行為(如驚醒、惡夢、回憶)等等。
- 鬧鐘:電子式的鬧鐘特色在於採用的8字液晶顯示都是大同小異,且非常易於辨視,故在切鏡的瞬間,觀眾仍可以看得極其清楚。
其實這二個伏筆都有著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免對某一些特定的人、事、物、時間與空間有著「反射」似的行為模式或反應,比如:在我們自己開車或是騎車的時候,聽到消防車或是救護車的警鈴響起時,總是會讓我們不由自主的東張西望,希望能辨視該緊急車輛和我們之間相對位置。
電影的情節也是這樣的安排,一個特定的時間、一個固定的物品,產生一個固定的行為模式,在NLP裡我們稱做「心錨(Anchoring)」。心錨是開啟你特定(或是類似反射)行為的鑰匙,這把鑰匙可以是上段中所提到的人、事、物、時間或是空間。
你可能會問,電影情節是設定了主角的心錨沒有錯,但這與觀眾有什麼關係?
我們回到上述的二個伏筆來看:
- 時間:主角產生心錨的時間,會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印象會讓你在看完電影的一段時間內,對這個時間有一種特別的反應,如想到「12:12」不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都會讓你自然地聯想到電影的情節,而誘發你特定的情緒或是感受。
- 鬧鐘:你會發現通常電影裡這個「特別時刻」出現的第一次,導演都會強化鏡頭在鬧鐘上,然後是前一分鐘,接著當然是鬧鐘「分」的部份跳動,主角醒來。液晶式的鬧鐘因為不需要刻意的判斷就能辨讀,所以在我們的記憶中,不容易產生「刪除、扭曲、一般化」的效果,也就是說,我們對這個時間或說是這個「鏡頭」會有極深刻且真實的記憶。
導演的功力在於透過鏡頭的運用,讓觀眾在看電影的當下、短暫的未來或是一輩子中能記下劇情,所以從「觀看電影過程的認知角度」,這個「時間」與「鬧鐘」已經讓你被種下了一個心錨而不自知,所以如何運用NLP的「心錨」是極為重要的電影手法。
另一方面,如果你想讓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心錨的建立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喔!
在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我會就NLP心錨的運用做更多的介紹。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