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NLP自在生活系列(十五) - 感知位置轉換

林君衡撰

「你有多久沒有以第三者的角度,來檢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了?」

在一堂以「個人狀態與情緒調整」的3小時課程裡,我讓學員體驗了一下NLP(神經語言程序學)中的「感知位置轉換」的調整工具。

所謂的感知位置轉換,簡單地說就是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件事的「角色扮演遊戲」。

在一個特殊的情境中,一般都會存在至少二個角色,那就是:
  1. 第一身:也就是自己。
  2. 第二身:在NLP中的第二身常常會被誤認為「第二人稱」的「你」,也就是情境中直覺的「對方」這個角色,但其實NLP對第二身的解釋是與這個情境有關的其他所有「利害關係人」。舉例來說:我和母親吵架了,主因是弟弟搶了我的玩具,而妹妹也在旁邊玩。這裡的第二身同時包括了「母親」、「弟弟」和「妹妹」。
  3. 第三身:與這件事完全無關,並可以站在「客觀的角度」來檢視整個事件的人。
所以我上面提到任何一個特殊的情境都至少有二個角色存在指的是至少有「自己(第一身)」和「客觀的第三身」。

在感知位置轉換的操作過程中,主要的是讓自己抽離自己當下的狀態,並用第二身去感知一下與自己有直接利害關係的這些人當時是什麼樣的想法?他們的「意圖」有哪些?
同時再用第三身的角色來看整個情境,並且以完全客觀的角度給到第一身的自己一些建議,如何來改善目前的情境或是狀態。

學員問了一個很棒的問題:當我們抽離到第三身後再回來時,確實情緒不再強烈了,但是為什麼過程中要客觀的第三身給到第一身的自己一些「建議」呢?

我的回答是這樣的:

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小學生正在學習1+1這樣的數學加法概念,接下來免不了的要接受一下測試(考試),看看你是不是真的瞭解加法,結果你的答案寫為1+1=3。這時老師將你的答案打叉並給到你這個題目的答案是「2」。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就會至少清楚地瞭解「1+1=2」這個經驗結果。
如果老師沒有改考卷呢? 
你可能並不知道你自己是錯的,並帶著這樣錯的概念在未來的日子裡重覆不斷的經歷一樣的問題,一樣的陷入同樣的錯誤中而不自知。

這個例子就是為什麼NLP感知位置轉換時,執行師通常會請個案在第三身給到第一身建議,因為第三身如果是完全的客觀,那麼他所能給到的意見雖然不見得都能被接受與使用,但對第一身的自己來說,那就是一個修正想法或行為的機會,那麼在未來的日子裡這些建議就可以協助到你面對一樣的困境時,你如何即時地打破狀態、快速修正並付出行動。

下次當你遇到挫折、情緒、困惑等等情緒時,不妨讓自己跳出來,用NLP第三身的方式「客觀地去檢視情境」,那麼你就可以獲得許多「自我內在的豐富資源」。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