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NLP語言魔力系列(二) - 改變行為上的負面想法

林君衡撰

「我知道賴床不好,可是我每天早上就是不想起床......」

你可能也有這樣的困擾,或是在自己的某些行為上用著負面的方式在詮釋,長期下來最後影響生活品質的不是行為的本身,而是當你做這個行為當下或是之後那種負面自責的情緒。當然我們必須要確定這個行為的本身不會違反了社會良俗或是法律。

如果你有這種負面的想法時,NLP(神經語言程序學)告訴我們:不妨開始去尋找這個行為背後的「正面意圖」是什麼。

「我知道賴床不好,但是晚個五分鐘出門就不會塞車,不塞車我一天上班心情都很好!」

只要你可以找到這樣的正面意圖,透過自我內心的對話,你會發現你在這件事上的負面解釋或是情緒,可能獲得緩和甚至不再有負面的想法。

當然這類的事我們可能每天都在做而不自知,特別多的比例都是在「對別人做」上面,比如:

小孩愛看電視卡通或是動漫,你可能用「再看電視眼睛會壞掉」這樣的方法與他們溝通,但這是一個負面的詮釋,當然不是不可以,然後久而久之後,孩子會建構起用負面來看待事物的邏輯。

那麼,看電視卡通或是動漫的「正面意圖」是什麼呢?其實不太難想到像是:「獲得更多知識」、「舒解壓力」、「培養創造力」等。你可以和孩子溝通那一個是他覺得的「原因」,接著可以再用感性的方式問道:「如果是培養創造力,那麼除了看電視外,我們是不是還有其他的選擇呢?如果有,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撥出一點看電視的時間來做這件事呢?」讓孩子自己去承諾改變,比你勉強他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賴床可以避開塞車的時間,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更早起床就出門呢?因為一大清早空氣清新,一點都不塞車呢!我想你一整天心情都會特好而且更有精神。」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NLP自在生活系列(三) - 「內在溝通」與「身心合一」

林君衡撰

昨天晚上的「SAMRT識人溝通術講座」中,我藉由自己的工作經驗分享及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一些工具來指導學員們進行識人溝通。當課程上到最後,我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大家都急著學如何與別人溝通;但你是不是曾真的花時間與自己溝通呢?」出乎我意料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學員舉手......

現代現實功利的社會互動模式下,人們開始追求外在物資的需求與滿足遠勝過自我內在的追求。所以溝通這件事,幾乎成了對外不對內。但我們在做每一件事,內在的自己是不是也同意這樣去做,或者說是內在的自己是不是也正在協助我們去達成這個目標。

「內在的自己」就是「潛意識」,它是一個我們所有經驗累積起來的內在自我,面對任何一個情境,潛意識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給到我們的表意識一些訊息或是提醒。你可能有這樣的「直覺」,突然覺得有什麼事會發生,接著它就發生了。有些人說那是第六感,我會說那就是潛意識在你一輩子的經驗中以非常快的速度「精密地計算」後所得到的可能結果,並馬上透過任可一種你可以知覺到的方式提醒到你。

如果潛意識與我們的表意潛能夠充份地針對某一個情境來合作呢?這就是我們說的「身心合一」。在身心合一的情形下,我們會獲得「內在的豐富資源」來協同完成這個目標,自然事半功倍。

NLP(神經語言程序學)與催眠都是建構在對「自我內在的溝通」及找到「自我系統的平衡狀態」的調整或諮詢工具,也就是說二者都是在追求「身心合一」的過程。

學習NLP這門學問或透過這個學問上的應用,都可以讓我們在更多的生活經驗中獲得自在。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NLP職場樂活系列(二) - 「冷讀」你的對手

林君衡撰

「面對他,我到底該怎麼做溝通?」

我們有很多時候都會有一些「框架」來讓自己快速地對某個人、事、物進行分類,但分類的依據主要都來自自己過往的「經驗法則」下的直覺,而非完全來自「觀察」對方在某一個獨立情境下的行為,造成我們的「以偏概全」或是「曲解」。這種例子在我們的生活或是職場中每天都在重覆上演,很少間斷。

「識人」是在職場上存活的必要能力,但多數的人只在乎同儕「好不好相處」卻很少去觀察對方是在什麼情境下「好相處」,什麼情境下「很難相處」。NLP(神經語言程序學)指出:不同的人在面對同一事件或是情境時,所開啟的運用感官並不相同;對同一個人而言,在不同的情境下,其所習慣運用的感官也可能不一樣。

如果非要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人,那麼馬英九先生可能是最常被大家共同「觀察」的對象。馬先生在第一任總統期間,展現出典型的「聽覺」型態 - 注重大小事的細節,不輕易下決定,說話總是八面玲瓏,在此期間讓多數民眾覺得他沒有在做事。第二任總統任期的現在,馬先生一轉以往的個性,在公開會議中,你會發現他鮮少拿筆做筆記了,說話的方式變得快速且有力,只要他想要達到的目標,不太在乎大家的看法,在執行目標作為上也有別於第一任期時的拖拉,此時的他展現的是典型的「視覺」型態。如果你是他的下屬,在前後的二個任期內僅用同一種工作或是相處策略對應他的話,你可以在某一個任期內是處處碰壁的,甚至二個任期你都在碰壁!

你是否曾靜下來仔細觀察你的上司、同僚或是職場上的利害關係人呢?你是不是有一套可以依循的好的分類方式及相對應的溝通策略呢?

好的溝通者其實是一個好的觀察者,並且對每一個情境內的個體所呈現的狀態相當瞭解。

「冷讀」你的對手,其實並不難,NLP(神經語言程序學)就是一個簡單易學且可以在生活中大量實踐的方法,只要你有了對的方法,就可以輕鬆優游於你的職場。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NLP親職教育系列(三) - 愛哭不是罪

林君衡撰

「我的孩子一到新環境或是學校就哭,一哭就停不下來,真不知道怎麼辦?!」

有許多的孩子對環境的變化特別的敏感,這些孩子其實有著非常細膩的「感覺」系統,正由於他們的感覺敏銳,所以當他們還小的時候,環境的變化會造成他們在認知上「舒服的愈舒服;不舒服的愈不服舒服」,結果就是「喜歡的愈喜歡;不喜歡的愈不喜歡」,所以到了新環境,如果他們覺得ok,你會發現他們比誰都愛處在那裡不想出來;反之,如果不ok,就變成哭鬧停不下來,搞得孩子和自己都不愉快。

面對這樣的孩子,多數的家長為了快速地得到效果,往往都是連哄帶騙,甚至到了最後還會生氣罵孩子,我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但這對「感覺」敏銳的孩子來說,是一個火上加油的過程。如果這樣的情境再次發生,打破當下的「狀態」非常重要,因為「感覺」太久,就會沉浸在那樣的情緒內不容易自拔。

你也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小時候跌倒,痛到不行,看到血更是害怕,然後就是不停的哭,可能大人怎麼勸您也沒有用。長大一些,我們開始會遇到許多的喜怒哀樂人生事,有時候我們面對這些事(特別是怒和哀),情緒高漲的太快,我們自己都無法靜下心來。

這裡提供給各位一個可以快速打破過度沉溺「感覺」和「情緒」的方法:

當你的孩子在哭泣時,先安撫他幾句,然後請他收下額(也就是立正時的頭部姿勢),接著伸出你的食指放在他的眼睛前約30~40公分處可以平視的地方,並請他注視你的食指指尖。當他注視時,將你的手指向上拉昇,在他保持頭部不動的情形下,眼睛跟隨著你的手指向上移動直到他的眼睛無法再向上移動的位置,讓他持續地注視你的指尖,一般而言,不用10秒孩子就會停止哭泣了。只要你的孩子可以聽懂你要他做的動作,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其實這是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一種應用,主要是透過神經鏈結的方式,使對方從「感覺模式」轉換到「視覺模式」的過程,因為「感覺」少了,當下所被蘊釀的情緒也會緩和下來,哭泣自然會漸漸停止。

如果下次是你自己遇到感覺和情緒過度的情境時,不妨也可以用這個方式先讓自己「打破狀態」。

生活中無處不是NLP,只要你用心觀察,努力練習與實踐,你會發現生活更形自在與輕鬆。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NLP親職教育系列(二) - 給到目標,讓「視覺型」的孩子自己去達成

林君衡撰

「這是我對你的期望和目標,我知道你可以自己去做到!」

我的兩個孩子裡老大非常「視覺」,說話與同年齡的孩子比起來很快,總是能夠對新的環境有很快的認識,卻對細節類的事物落東落西或不在意。

今年九月剛上小學的他,面對人生的第一次「注音符號聽考」,也終於嚐到了他自己認知上的第一次「挫敗」,考了80分(錯了四題)。由於今年暑假,他唸的幼稚園特別針對畢業上國小的孩子辦了一個「正音班」,所以我們都認為他在國小學習注音符號上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才對。

我的太太在拿到他的考試簿時,有點驚訝於「怎麼只考了80分」這事,當天就要他訂正外,不斷地在他的身邊要他多唸書,多注意,多用心等等的;我可以看到老大的臉上所流露出來的那種失落感膨脹到一種極至,整個晚上我都沒有多說什麼,只是用「嗯、嗯」的方式幫他簽完了名,告訴他知道哪裡錯了,訂正就好。

隔天早上,依例我載著他騎著車去學校,這是我們倆(最近又加入了小兒子)單獨又最親近的時刻。我在停等紅燈時,回頭對他說:

「如果你每次考試都能自己努力拿90分,爸爸就不再管你的功課了,但是不可以作弊。」

接下來的一個月「自我卓越的追求」就在我家陸續發生,他的注音及數學考試簿裡,再沒有看過100分以下的成績。有一次反而是我發現老師改錯了,還要孩子自己圈起來訂正,並且寫了聯絡本告訴老師,請老師修正成績。畢竟「廉正」對孩子的學習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事。

當然,我也會擔心:過度的自信也可能在未來禁不起挫折,所以我也會偶爾再同他聊聊考試的成績和生活愉快與否之間不一定有著直接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不要太驕傲。而我能回饋孩子些什麼呢?我只承諾久久一次的出去玩,而非每次的好成績都會給到他「胡蘿蔔」。

面對「視覺型」的孩子,你只要給到他「目標」,也許再給點小小的動機或是動力,他們會自己摸索方式,朝著他的「理想」去邁進,太多的督促和關心,有時反而讓他們覺得「嘮叨」、「很煩」,而使他們在「自我卓越的追求」上產生負面的情緒。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NLP自在生活系列(二) - 卸下你的過濾器,讓情境真實地呈現

林君衡撰


「除了那個聲音給我印象深刻外,我實在記不起還有什麼東西在裡面!」

對於我們所處的情境內的各項資訊,我們都是透過「五感」來接收,「五感」指的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

「那間辦公室裡的擺設位置是這樣的.......」,
「裡面有許多同學的聲音,我記得的是......」,
「那客廳的冷氣特別的冷,我感覺起來......」,
「空間裡聞起來有些香水的味道混雜在裡面......」,
「那盤苦瓜吃來苦中帶甜......」。

在概念上,我們對某一個情境中的所有訊息,應該可以如數家珍;但你可能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當我們進入到一個新的情境時,通常會優先開啟五感中的某一個來進行「情境的架構」或是「環境的認識」,而非是全部感官都有效率的開啟,所以如果事後你回想這個情境時,會發現總是記得情境內「某一感官所觸發知覺下的記憶,但其他的部份好像不太記得」

也就是說,當用「聽覺」在觀察的同時,其他四個感官運作會進入一種「節能」的狀態,畢竟大腦能量有限,如果所有的感官都開啟下,我們會浪費太多的能量。
這樣的情形會造成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會用獲得的少數「感官訊息」來進行「刪除」、「扭曲」及「一般化」所面對的情境內其他「應該觀察卻沒有觀察到的訊息」,這種過程就像是你給自己帶上了一個「生活經驗的過濾器」。舉例來說:

「窗外有的滴滴答答的聲音,應該是下雨了吧!」結果當你向窗外一瞧,不過就是樓上住戶冷氣排水處理不良,造成水珠滴落在屋簷上的聲音。

如果上面的情境中,當事人沒有向窗外望呢? 他可能帶著雨傘準備出門,發現外頭晴朗無雨。

下次遇到新的情境時,請不要忘了「去看」、「去聽」和「去感受」一下它所有要給到你的訊息,如此你會發現許多細節能更真實地呈現,生活也更加多釆多姿,更重要的是:

「你可以透過不同的感知描述,重新建立起完整的情境記憶」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NLP自在生活系列(一) - 重覆同樣的動作,只會得到一樣的結果

林君衡撰

如果五年前的你和現在的你一樣,而現在的你和未來五年後的你也一樣,
「那你生活的目標或目的到底是什麼?」


我的大兒子今年唸小學了,只要天氣還可以我都用摩托車載他上學,由於現在學校重視學生安全且為了讓家長放心,所以學生證有了類似「打卡」的功能,孩子們一到校過卡後,家長就會收到簡訊告知孩子是在幾點幾分到校的。我每天幾乎都是在同一時間載著他出門,所以到校的時間也還滿固定地總是在前後差不到二分鐘內完成「打卡」的動作。
前陣子兒子突然對我說,他想比某某同學還要早到校,因為那位同學總是比他早,我說「好呀!如果你可以快一點準備出門就成。」但兒子總是拖到一樣的時刻才準備好(有趣的是:每天拖拉的理由卻不一定相同),就這樣,我們還是在幾乎同樣的時間出門,同樣的時間到校,前後不會差二分鐘,他失望了許久.......,迄今,到校的時間還是沒有什麼改變。

我們在許多生活的情境中,因為「習慣」的建立而慢慢地培養出一種對該情境「泰然」的感覺,到了最後這個習慣就成為生活中的一個「迴路(迴圈」,這個迴路讓我們安於這個情境,然後把這種情境變成是一個「舒適圈」,如果可以的話,最好就一直站在這個圈圈裡,不要有什麼調整與改變,因為調整和改變可能帶來許多的不確定和風險,甚至失去現在的一切。

我們常會給到自己許多的藉口,來制約自己跳出那個舒適圈,像是:

「因為我有了家庭,所以不能放棄現在這個安定的工作!」
「英文不是我的專長,所以公司外派的事,我還是儘量拒絕的好」

但如果家庭的負擔因為孩子的就學、買房而變得更沈重時,現在所謂的「安定」,到底還是不是安定的呢?!
英文如果沒有一個實用的情境,那麼你可能一輩子也學不好。這樣的條件下:「英文」與「外派」之間,誰是蛋?誰是雞呢?

「調整」或是「改變」當然需要一些動機與動力,但可以確定的一件事是:「如果我們安逸於現在的簡單,那麼我們的未來可能很困難。」


神經語言程序學(Neuro - 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的假設前提:

「重覆同樣的動作,只會得到一樣的結果」。


當我們開始運用這樣的前提在生活中,你會發現:透過調整和改變你的狀態,你將會得到更多的內在或是外在資源,來成就你無限可能的未來。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NLP語言魔力系列(一) - 「動機」


林君衡撰

「一件事討論二個小時居然還沒有結果,大家坐在這裡到底是在幹什麼!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與家人或同事因為一個重要的事務,進行了冗長的「討論會議」,但最後可能連個小小的結論也沒有,然後不是你自己心中OS,就是上司在會議裡、同事在私底下說出了上面這段話。

我們習慣在「溝通」的過程中強調細節,就像下面的例子:


「客戶服務就是我們業務部門最重要的使命,今天只要有客戶反應這商品不好用,我們就一定要更改」,
「產品研發都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我們當然知道客戶很重要,但也不是一個人反應說不好,我們就得改,這裡面還有很多技術問題........」。

這大概是我們在公司常會遇到的情境,業務部門與產品研發部門間永遠有著不同的觀點;就像會計部門總是要大家省錢,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但是研發部門總是在產品的開發上、業務部門在與客戶的應酬上,就像是開了加壓馬達的水龍頭,不知什麼時候才能讓水流慢下來。在任何衝突與對立中,其實有一樣東西一直存在,卻常因為注重細節而被乎略,那就是針對事件的「動機」。

「動機」在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定義裡,是建構在這些被討論的方法中更高一階的「邏輯層次(就像是金字塔結構裡較高的位置)」,你也可以稱它是「這個事件中大家所遵循的核心價值所演譯出來的正面意圖」,這裡我要強調的是正面的意圖。

從上面的對話例子中,業務部門與產品研發部門所提的,都是相當專業的意見。但是當自己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很難有具體的結論。這時如果我們試著問:

「我們為了什麼要談這件事?我們所擁有的共同動機是什麼?」

從這樣的角度重新檢視一次討論的事件時,你會發現:如果要符合這個動機,其實還有很多方法可以選擇。因為所有人都可以重新圍繞事件中「動機」這個邏輯層次較高的部份來想,自然地所動用到的思維及理解模式就會趨於相同,即處在一種「大我」的狀態中,相對地容易發現或是找到「事件中最佳的平衡點(解決方法)」

下次如果你又遇到類似的情境時,不妨第一個跳出來問:「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聚在這裡?這件事在找到解決方法之前,我們所擁有的動機到底是什麼?」你會發現,許多人會開始轉變自己的本位立場,自然地切換至「團隊合作」的工作模式。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NLP職場樂活系列(一) - 尋找行為背後的「正面意圖」

林君衡撰

「我快要受不了這個上司了,他對我在工作上的要求根本就是苛求了!」

你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對於同一個上司,只要你建立了對他的固定觀點或是想法後,就很難再有什麼改變,比如:

「老闆總是對我嘮叨、也不知怎麼地,他就是對我的工作表現有意見。」

「明明結的案子顧客都很滿意了,但老闆總是在公開的場合,挑流程裡的小毛病。」

這些大概是最常裡聽到的員工抱怨上司的內容之一,多數人(包括偶爾的我自己)都會從自己的角度中來解讀對自己「不利」的事,然後擴大這種負面的情境,久而久之到一但講到「老闆」一詞,整個人所連結的都是負面的情緒。

如果你能從另一個當事人的角度來出發呢? 你有可能發現這些行為背後的「正面意圖」嗎?

「我知道他是最有潛力的人才,我得用盡我的力量來培育他、提醒他,讓他更快速的成長!」

「他的表現真的太棒了,但是總不能只誇他的長處,讓其他同仁太過妒忌他,樹立更多的敵人。」

這些很有可能就是你的老闆心中的OS,但是你是否知道呢? 如果你能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正面意圖」,那麼你會覺得在工作中更加愉快。

神經語言程序學(Neuro - 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的假設前提:

「一切行為的背後都有其正面的意圖」。

當我們開始運用這樣的前提在職場中,你會發現:換個角度來看,你可以更中立地去察覺事件的詳細經過,並且獲得情緒上的調適。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NLP親職教育系列(一) - 「觀察」孩子的觀察力

林君衡撰

「你家的小孩觀察力真好,好像對什麼都有興趣,真羨慕你。」


當你的孩子約在2~8歲左右的年齡時,你可能常聽到別人這樣稱讚你家的寶貝;或是偶爾你也用著一樣的口吻,也可能帶著一點欽羨的心情去稱讚別人的孩子。

當我們說「這孩子的觀察力真好」時,通常我們也是透過自己的「視覺」在「觀察」這個孩子,正因為只透過「視覺」的觀察來看這個孩子行為,所以當我們鑒別孩子的觀察力好壞的標準,常常是建立在他們看到的、或是嘗試告訴我們在特定環境中的人、事、物是不是與「我們所看到的」相匹配,而乎略了小小年紀的他們所傳達出來的其他重要訊息。

你一定記得在國小的自然科學實驗課程中,老師會帶著我們透過手掌扇動空氣的方式將燒杯內的氣味帶到鼻子,藉由「嗅覺」來猜一下杯子裡的液體是什麼?更不用說還可能順便請你藉由「味覺」嚐一嚐這個杯子裡的液體有哪一些的味道。

你可能也還記得老師拿著絨布、砂紙等不同的材質,要你試著用手去「觸摸」或是揉一揉這些實驗品來感覺它們;亦或是用不物品所發生聲音,請你以「聽一聽」的方式來猜看看是什麼物器所產生的聲音。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後三者在NLP神經語言程序學中,統稱為觸感或感覺」),是我們觀察與解讀外在環境訊息的重要工具,且重要性皆相同。我們稱這五種知覺叫「五感」

我們可以透過視覺快速地建構外在環境的大致場景,但是對於場景內的細節建立則必須結合其他四感來運作,方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情境。當然,也有人習慣先透過聽覺來處理外在的資訊,建構一個聲音的世界後,再透過其他四感來確立所有與這些聲音相匹配的人、事、物是哪些。而相對於像廚師這類職業的人,他們對事物的構成可能是從嗅覺或是味覺開始的,且對這類知覺他們明顯較其他人更為敏感。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孩子的觀察力不若別的孩子好時,不妨試著把你給到的「評鑒式問題」的描述內容從「視覺」轉到「聽覺」或是「感覺」上,如:

從「你剛才看到了什麼?」,

轉變為「你剛才坐在這裡有沒有聽到什麼特別的聲音?」  
            「你有沒有聞到這裡有些什麼特別的味道?」

你一定會發現:在新環境中的他,其實也在不停地認識或理解這個世界,只是他用什麼感官在優先運作而已。

而你的開放性的問題,則會讓他們漸漸培養出對這個外在環境的「好奇心」及「興趣」,自然他們會更專注於觀察這個世界。同時也能讓你以更開放的狀態來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之處。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