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NLP語言魔力系列(六) - NLP應用的好心情

林君衡撰

「我不喜歡這件衣服,因為穿起來像男生」

星期天(12/29)的「SMART識人溝通術」課程中有一位已上過海彙NLP(神經語言程序學)及「親子互動與高效學習」課程的女學員與我們分享她與四歲大女兒的生活小故事。

一天早晨她幫女兒準備衣服去上幼兒園,女兒一看到她所選的衣服時卻遲遲不肯穿上,問女兒為什麼,孩子僅僅她回答她說:「我不喜歡這件衣服,因為穿起來像男生。」學員的直覺認為「就是件衣服,以前都穿,怎麼現在不穿了,到底她發生了什麼事?」於是她更仔細地去問女兒為什麼會這樣覺得,直到最後,女兒才道出因為上次穿這件衣服的時候,班上的某某某拉扯她的衣角,讓她覺得不舒服,所以她不想穿。由於已經急著要出門了,所以無暇再花時間找件衣服讓女兒換上,於是她對女兒說:

「可能是妳穿的這件衣服很漂亮,所以同學才想摸摸看妳的衣服的!」

接著的事連學員自己也覺得驚訝,因為女兒自己就換上了那套衣服,愉快地要出門去上學。

有一位學員突然問她,如果是以前呢? 這位與我們分享的女學員說:「如果是以前,她會耐不住性子,與女兒摃上。」

接著她與我們分享了另一個小插曲,有一次女兒回家說某某某(與上面故事是同一位同學)總是搶她的玩具,學員聽了就去和學校的老師談,但老師的回答是:「有的,確實有發生過,但是只有一次。」
她不知道是不是她女兒對這個同學的印象,導致她當天不願意穿這件被選的衣服,另外用「總是」來取代了那只有的「一次」。我們當然不會過度地去猜測這些細節,因為並不是當事人(女兒)自己說出來,但從這個故事及插曲中我們學習到一件重要的事:

每個人的世界地圖並不相同(NLP的假設前提),所以當我們僅得到對方「結論式」的訊息時,如果我們也只用自己的世界模式來解讀,我們常常會掉到「迷失真相」的處境裡,而真相一旦被模糊或迷失,那麼接下來我們對這個訊息所反應的行為,可能導致更大的誤解或是對彼此信任感的崩解,自然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我對其他的學員說到,這位女學員只是簡單地運用到NLP裡的「後設模式」及「換框」二個工具,就可以讓她與女兒之間有更良好的互動,同時發現與釐清許多生活中的真相,因為孩子對很多事物的解讀與我們大人完全不同,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我請女學員自己對這個故事下一個結論,她說:

那就是「NLP應用的好心情」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NLP職場樂活系列(六) - 置入潛意識內的電視廣告

林君衡撰


NLP(神經語言程序學)在知名品牌汽車系列廣告上的運用例子
(請開啟你裝置的喇叭,無法順利觀看時請點上述文字連結youtube)


電視廣告的特色在於其聲光效果及所想表達的感覺等等的方式來傳遞訊息,而這類訊息透過情境的方式可以影響觀眾的潛意識,進而進入NLP(神經語言程序學)所說的:「視、聽、感」同時開啟的高效狀態。

如果說到汽車的商業廣告,多數人對三菱汽車及BMW都會留下特別的印象,為什麼呢?

三菱汽車大概已有十年的時間在一般小轎車及休旅車的訴求上與其他品牌明顯不同,那就是主打「家庭」與「溫馨」調性。這種透過「視覺與聽覺」方式轉換為「感覺」的模式,在以往僅有約20~30秒的汽車廣告較為少見,因為在感官上的移轉通常不會那麼會迅速,但三菱汽車的廣告將所有的秒數都花在建構「核心價值」上,所以當我們感同身受時,很容易就會達到「知覺認同」的狀態。近二年來該公司更以「家庭好男人」型象的代言人來直接詮釋,讓歡眾自然地聯結這種價值且更快更好,減少了「廣告秒數」上的浪費。自然當你到了賣場即使業務員不太介紹這台車子,你也可能因為認同它的核心價值而購買,這是一種在NLP上典型地透過「潛意識親和感的建立」來進行廣告銷售的方式。

另一則品牌意識置入的例子便是BMW的系列廣告。以往BMW汽車廣告到了最後,都會以品牌為訴求而秀出其家喻戶曉的品牌標誌,然後就結束了;但就在大約BMW系列車款有明顯更改後,BMW的所有廣告結尾雖然還是秀出這個商標,但是同時多了一組特別的聲音。你可以觀看上面的廣告片,就在第57 秒時會響起相當低沉的「噹、噹」聲。辜且不論這是什麼聲音,但為何在這裡要有這二個聲音呢?

其實這二聲在這裡出現有著極其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開啟觀眾對商標視覺外的「聽覺」感知。如果要從NLP上來演譯就是:一般人對於商標的認知與記憶主要是來自視覺的建構,幾乎沒有什麼聽覺的感知可言;但BMW的這種廣告方式,在最後將商標的視覺加上聽覺來建構,所以我們也會在聽覺中建立起對它的認知與記憶,當你看到商標會想到這二個低沉的噹噹聲,或聽到這類同質性的噹噹聲時,就會想到BMW。
另外這聲音的選用稍嫌低沉,因為低沉的聲音能夠傳送較遠,且根據催眠上的運用:這類低沉的聲音較易於讓人放鬆或是與潛意識取得共鳴。

所以如果你是從事廣告行銷或是廣告製作的工作,NLP也是一個可以讓你提出創意行銷或是品牌感知建立的應用工具喔!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NLP親職教育系列(七) - 瞭解孩子的意圖,尊重孩子的意願

林君衡撰


今天早晨台北市下著雨,照例我得同時帶著二個孩子出門搭捷運上課。從出了捷運站步行至老大的國小之間有一個公園,從公園的轉角到校門口約有100到120公尺左右的距離,但其實是一條直線,所以你可以站在這個轉角目送並清楚地看到孩子進校門。

就在一個月前同樣是下著雨的早上,我在這個轉角處停了下來,問我家的老大:「你可以自己從這裡走到學校去嗎? 因為這樣爸爸和弟弟就不用再多走一次,把鞋子弄濕了覺得不舒服,尤其是弟弟還得走回來才能去學校反而走遠了! 你可以放心我們會在這裡看著你進校門。」不諱言的說,當時我非常期待得到他的正面回應,畢竟在下雨天裡帶著二個孩子走路,很容易把彼此搞得「不太舒服」。
可惜他當時的回應是:你們能陪我繼續走嗎? 我看看了弟弟,弟弟反而說到「可以啦! 可以啦!」然後一家三人又踏上了邁向校門口「旅程」;說是「旅程」,因為兄弟倆很喜歡踩水,走的愈多就表示踏的愈多,自然弟弟是高興都來不及了。

今天早上,我也不知是怎麼了,突然地想到那天的情境,就在走到同一個轉角時,我又停了下來,照例地蹲下來看著老大說「你可以自己走到學校嗎? 因為弟弟穿布鞋腳會容易濕。」
只聽到他高興地回答說:「可以呀,這樣弟弟就不用走到我們學校,就不會痛(他說不會痛可能是因為就在二週前弟弟得了甲溝炎去剪指甲有一週連水都不能沾,走路也不方便)。」我回頭看看弟弟,他也露出了一抹微笑。
接著只聽見老大說聲「掰掰」就往學校走去了,背影裡踏著愉快的步伐前進。我還期待他會回過頭來看看我們,但是沒有,顯然他真的很高興,都忘了我們還站在原地看著他。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獨立些,最好還是在年紀愈小的時候就培養出這樣的能力愈好。可惜的是由於社會結構的變動與環境安全品質的下降,家長反而容易過度的保護孩子,減少了孩子自我獨立的學習機會。其實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問問孩子,因為孩子也可能開始想要擁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他們也在追求自我卓越的實踐。

「放手」有時會讓我們與孩子都得到更多。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NLP自在生活系列(八) - 體感溫度

林君衡撰




昨天看氣象預報時,一個特別的用詞吸引了我的注意:「體感溫度」。使用這個名詞來預報氣溫,主要的目的是在提醒觀眾氣溫可能沒有想像的低,但是因為相度濕度高加上還有降雨,會讓身體所感受到的溫度比真實的還要來的低。

但是,對於溫度的「感覺」是非常主觀因人而異的。

2004年我赴紐西蘭打工渡假,到達的時候是八月底九月初,當時正值紐國的冬末,部份地方積雪正在融化,對我來說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什麼叫會下雪的冬季,只能用「冷到爆」來形容。但當我到達打工的農場工作時,只見許多的白人穿著輕便的衣服,和我一身「重裝」不太協調,其中還有一個男生,只穿著短袖就來上工了,我為之傻眼。

後來和那個「短袖男」聊天才知:他來自俄羅斯,這樣的冬天(約-5度)對他來說就像是涼快的秋天而已,他說在俄羅斯他的家鄉,冬季的平均溫度約是-15 ~ -20度,除非是降大雪,否則在他家鄉-30度以上學生都還要上課.....。我聽到都覺僵直了。他笑著對我說「是不是台灣人都怕冷?」 我說我不確定,但台灣人不太怕熱,不像歐洲熱浪會暈死一票人 - 這時候當然輸人不輸陣的。

其實「體感溫度」是一個很好的指標,因為當氣象播報員提到氣溫10度時,對經常體驗極寒的人來說,無法體會那種是一種「涼」還是「冷」;但是如果說「體感溫度」,所涉及的是個人的「感知感覺」而非一種「絕對值」,這時如果主播還一直強調「很冷、很冷」,觀眾容易進入到一種催眠狀態,而自然地「冷」也就被感覺所放大。那麼這樣的好處是什麼呢? 至少人人出門會增加自己的保暖衣物,減少因寒冷而造成的突發性疾病及一些憾事的發生了。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NLP職場樂活系列(五) - 專業外還要擁有的能力

林君衡撰

前幾天因為小兒子腳姆指甲溝炎所以帶他去尋求外科醫師的協助,可惜的是發炎已經有些嚴重,所以不得不以剪去指甲三分之一的方式來處理以防止感染的擴大。

由於小兒子已經有過一次拔指甲的經驗,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就有些排斥,說什麼也不讓我們把他抱上診療床躺著,特別是醫生手上還拿著手術剪刀和麻醉針筒。最後我告訴他「如果你是醫生而且很想幫小朋友趕快好起來,可是小朋友就是不想躺著讓你打針和剪指甲,那你會不會覺得傷心、很失望呢?」 只見他一邊啜泣一邊點點頭然後自己在診療床上躺了下來。當然,當醫師準備打麻醉針時,他又開始了哀嚎,四肢不停地掙扎。

接下來,我還是用了一樣的方法讓他轉移了注意力和感覺:「看著我的手指,眼睛向上看喔!」前後不到五秒,手腳就停了下來,醫生順利的完成麻藥的注射,當然接下來的剪指甲就沒有那麼「激情」的場景了,醫生也順利地完成治療的過程,不得不說這位老醫生的技術真的不錯,也很有耐心。

就在我抱起小兒子準備離開治療室時,這位老醫師突然回頭問我,「剛才那是那一招?」
我被問得一頭霧水,只見他不急不徐地說到:「就眼睛向上看...」

「喔!是NLP,中文是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東西。」

「我下次也來對我孫子試試!」只見他微笑著走回自己的問診間。

上星期六帶小兒子去換藥,又是這位老醫師,只見我們一進去,他就滿臉掛著微笑,對我兒子說了一堆不太像他會拿來逗小孩子的話,看來他是真很開心。

在醫院,專業是最重要的職場工具,但是有許多的醫師太過專業,卻乎略了去體會與學習周遭其他事物所能帶給他們的其他能力,這些能力可以輔助專業,甚至「讓專業看起來更專業」,當然這在其他職場也是如此。

NLP的生活與職場應用相當廣泛,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但其實它無所不在,隨時都等著你我去實踐。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NLP自在生活系列(七) - 啦啦隊效應

林君衡撰






「啦啦隊效應」這個名詞近月來出現在各大新聞媒體裡,根據心理學上的研究指出:團體照會讓裡面的個人在吸引力上提升2%,主要原因在於個人容貌上較不好的地方,會因為身處團體中而被平均,且這個效應只有在「團體」中才會顯現。更有趣的是這個名詞是在美國電視影集「追愛總動員(How I Met Your Mother)」中被意外地創造出來。

在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領域中,我們常常會提到,每個人在接收外來訊息時,因為感官模式及個人經驗累積下,造成我們對真實訊息的「刪除、扭曲、一般化」的情形,「啦啦隊效應」可能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先從最原始的「啦啦隊」概念來看,西方國家的啦啦隊通常是一種「熱情、奔放、力與美的結合」這樣的一種動態呈現,長期以來我們都知道啦啦隊裡不論女、男隊員是透過挑選的「精英」,在這種潛意識的置入下,我們一想到啦啦隊,直覺地都會聯想到是「美女與俊男」的組合,加上她們熱情活力的表演,在「視、聽、感」的多重感官刺激下,我們堆疊出來的都是鮮明的美好記憶,故在看到啦啦隊成員時,自然地我們都會因「扭曲」的結果,認為這些成員就是具有美好的臉旦和健美的身材等等的印象。

再來看看研究上所採用的團體合照與個人照這樣的比較概念,照片本身所提供的主要是視覺的感官訊息,也就是說是透過眼睛在解譯這個外來訊息的刺激。根據「網頁製作的視覺熱點」理論,人們在注視圖像時,會優先將視覺放在照片中的臉部圖像部位,這可能源於我們想要透過照片上的臉來優先辨視這個被照像的人在當時所呈現的狀態。

我們可以運用上面這張啦啦隊照片來測試自己,請先再看一下這張照片約5~10秒後移開你的視線,並回答以下的問題:
  1. 你是不是還能清晰地想起照片裡的三個女孩的臉孔?
  2. 你能否記起這些女孩衣服上的英文子母有哪些?
  3. 你是否還記得她們所呈現的肢體動作是什麼?
  4. 她們每個人的髮色是什麼?
  5. 仔細的回想,當看到這張照片的瞬間,你的視線只在一個女孩的臉上,還是在不斷的「瞟移」於三個女孩們的臉上。
你可以同樣地拿給周邊的人來測試一下,你會發現大家的答案幾乎相同:記得三個人的臉孔(或是表情)、但不記得衣服上的字、動作可能也記不起來、髮色應該全都是黑的(或深色的,但其實不是)、確實眼睛在三個女孩的臉孔上不斷地移動。

這是我們長期以來的行為模式之一,我們為了「識人」並辨別對方的當下狀態而專注於對方的臉部表情,但如果同時有多個臉孔在一個「視覺的框框」中時,我們的睛睛就會不停地在所有臉孔上移動,想同時獲得全面的訊息,以避免遺漏任何蛛絲馬跡。

但可惜的是,我們的視覺也有「刪除、扭曲、一般化」的「工作策略」,例如視覺暫留的缺點,即使這對訊息的解讀來說只是一剎那,但這個暫留已經足以讓視覺的訊息出錯,這可能包括了「刪除」或模糊掉一些自己覺得不重要甚至是不要的部份,然後堆疊這些到其他的人物形象上,以自己覺得想要留下的方式來解讀,比如所有人的臉形或是身材的線條、甚至是瞳孔或是頭髮的顏色,這樣龐大的訊息對大腦來說的最佳解讀與運作策略就是「平均化」,其結果可能就是「啦啦隊效應」出現的原因。

下次照像時,別忘了多拉幾個親人、朋友入鏡,那麼你也可以增加你的吸引力喔。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NLP語言魔力系列(五) - 視、聽、感在撰寫文章上的應用

林君衡撰

「執事率數百之眾,困守城中,何足以抗我軍?而余尤怪執事之不智也。夫天下之人固不樂死於非命,余之數告執事者,蓋為貴國人民之性命,不忍陷之瘡痍爾。 今再命使者前往致意,願執事熟思之。執事若知不敵,獻城降,則余當以誠意相待。否則我軍攻城,而執事始揭白旗,則余亦止戰,以待后命。我軍入城之時,余嚴飭將士,秋毫無犯,一聽貴國人民之去。若有願留者,余亦保衛之,與華人同。夫戰敗而和,古有明訓;臨事不斷,智者所譏。貴國人民遠渡重洋,經營台島,至勢 不得已而謀自衛之道,固余之所壯也。然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不急之物悉聽而歸。若執事不聽,可揭紅旗請戰, 余亦立馬以觀,毋游移而不決也。生死之權,在余掌中,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唯執事圖之。」 - 《致荷蘭總督招降書》 鄭成功

前幾天有一位學員來問我,她希望我能協助她寫一個簡單的簡訊短文,用在發送給她所不認識但在公司顧客名單上的對象,並透過這個簡訊短文可以讓對方先建立起對她的印象或是親和感。

這讓我想起了鄭成功的《致荷蘭總督招降書》。台灣五十到六十年次的人,大概對這篇文章並不陌生,因為它出現在國中國文課本內,主要的內容是鄭成功當年進攻台灣時,致函荷蘭駐台灣總督的招降書。這篇文章的重要性當然是在它的歷史價值(辜且不論是不是鄭成功本人所寫);但另一方面,它是一篇極精簡卻相當完善的應用文,接下來我會用不同於國文老師的方式來呈現它與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感官系統關係。

若以應用文的角度來欣賞,那麼國文老師會詮釋道:通篇因「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及「誘之以利」,讓這篇招降書變得不再生硬,且因情、理、利上的相互堆砌,讓文章在整體的架構上變得完善。

若是從NLP的角度來欣賞呢?

「動之以情」:就是讓閱讀者進入到到「感覺」的狀態中,在這個狀態中,當事人以感覺(情)行事,理性邏輯變得薄弱,思考判斷變得遲鈍或不敏銳,可以說讓這個對象進入僅觸及到對自己屬下及親人的情感,而乎略現下之大事的情境中。

「說之以理」:這是典型的「聽覺」模式,讓對象進入一種被「語言催眠」的「比較狀態」,當事人進入此一狀態後,反而因為過度相信權威分析,所以「盲目服從」的情形就會易於出現。

「誘之以利」:視覺型的人通常會展現出對權力與財富的追求,當事人如果認為獲得財物且能夠保全自己生命格外重要,那麼這部份就中正當事人下懷,讓對方退其守,而攻其心理。

所以這篇「完善」的文章在NLP看來,就是同時在極精簡的文字內呈現了「視、聽、感」的感官語言結構。所以從積極面來看這個文章,就是作者透過了感官語言模式來建構自己的「攻擊策略」,引導讀者進入到視、聽、感的應用中,讓對方自然地達到一種親和、自我思索和遵從的行為。從消極面來看,作者的文章因為同時擁有了「視、聽、感」的感官語言,所以不論對方是屬於在此特定情境下採用何種感官策略的人,都會被作者的「攻擊策略」所涵蓋,自然在親和力及「策略匹配行為」模式下接受作者的請求。

下次寫應用文時,你可以在知道受信者的類型下,運用對方習慣的感官語言;若不清楚對方的,那麼就用中性或是同時具有視、聽、感的語言模式,自然會匹配到對方的「閱讀訊息策略」且感受到你文章中所流露出的親和力。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NLP語言魔力系列(四) - 問對問題,才能說對話、做對事

林君衡撰

前天辦了一場講座由我與學員們分享「溝通」這個主題。

在中間休息的時候,有學員問我:「所以重點是要能夠問對問題,那要用什麼方式可以來問問題呢?」

在NLP(神經語言程序學)裡有一套針對溝通取得完整訊息或是重新勾勒出訊息背後的真實情境的語言模式,我們稱為「後設模式」。簡單地說:就是管理學上常常拿來利用的5W2H問題句型。

很多家長都會向我提到自己在學齡上的孩子「他功課不好,總是專心不下來!」
我的第一個反應通常不是馬上和這些家長討論起功課不好或是不專心我們應該怎麼辦。而是問一些簡單的問題:

「你所認為的好與不好是什麼樣的概念或是分數呢? 他是所有的學科都不好嗎? 還是在特定的學科上才不好呢? 那有沒有你覺得他表現很好的科目呢,即使那是體育課都好?」

「他無時無刻都無法專心下來,還是在某個特定的地方、一些特別的時間,或是在某些科目上才會不專心呢? 他是不是做其他事也是如此呢? 那有什麼事他做起來是特別專心的呢,即使是看電視或是打電動之類的?」

多數的家長在我問完這些問題後,都會得出類似的結果:功課不好只在某幾個科目(甚至有家長認為的不好是考試沒有95分以上,但孩子的分數從沒有低過90分);孩子不專心通常是在特別的科目時才明顯,或是在特定的時間,如回到家至晚餐前,或是在學校很好,但是一到課輔班就不專心。

在NLP的後設語言模式裡,我們透過問問題的系統堆疊方式,來進行「溯源」的動作,重塑「故事的真實情境」或是找到「問題的癥結」。當我們能夠確切地進入真實的情境,才能夠擬定最適當的「策略」並進行最洽當的「反應與行為」。

NLP可以協助您找到真象,你才能說對話、做對事。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NLP自在生活系列(六) - NLP在料理上的最佳呈現 - 鐵板燒

林君衡撰




問你對什麼樣的料理風格有印象,如果你吃過日式鐵板燒(Teppanyaki),那麼這種在你面前直接烹飪食材的料理風格大概都會在你的選項之一。是什麼理由呢?

今年中John Grinder(約翰葛瑞德,NLP神經語言程序學共同創始人之一)於中國上海的新編碼NLP執行師班(New Code NLP Practitioner)課程結束的晚上,由課程即時翻譯人員及我的作陪下參與課程代理的海彙企管顧問公司林君翰老師準備的晚宴,所選擇的餐廳是一家日式鐵板燒餐廳。

整個晚餐當然是美食不斷、相談甚歡。席間,我對著John Grinder說:

「我跑過許多國家,但沒有一樣料理的風格像鐵板燒一樣,讓我覺得都是NLP的感官應用。你看廚師從準備新鮮的食材、烹調、排盤的過程都是在我們的眼前完成;整個過程中廚師用熟練的技巧持著料理鏟來來回回的拌動食材發出響亮的金屬碰撞聲;而食物的香味從近距離地觀看烹調過程裡,就不斷地散發出來;而美味的食物就是要滿足所有的味蕾,再配上一些餐廳裝潢的氣氛,整個用餐過程,都是視、聽、嗅、味、觸覺的不斷刺激。」

這段話倒是吸引了John Grinder用了大概五分鐘的時間,專注地注視著烹飪鐵板台上廚師雙手靈活地處理和烹調食材的一舉一動,然後用有點誇張的方式去聞了一下食物送上來時的香味及品嚐它們的味道。然後回應了一句有趣的話:

「Kevin(我的英文名字)這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它確實就是NLP在感官系統上的最佳應用了。我剛才看到廚師料理中式蔬菜十分有趣,因為我們在家一直無法煮好中式蔬菜,這讓我仔細地觀察他如何烹調的,我回去也得去試試。」

我知道John Grinder在過程中透過觀察和微肌肉運動來模仿廚師烹煮中式蔬菜的方法,這是他在NLP的應用領域專長之一,讓他能夠快速地學習操作性的事物,像是學習魔術表演的操作技法。

但他的話裡,也是這裡我想說的是:享用鐵板燒是一件很特別的事,它是一個讓人全感官開啟的過程,所以不論你是那種感官類型的人,都會對這種風格料理留下特別的印象。

下次如果有機會去吃鐵板燒,不妨好好享受一下這種感官上的刺激。另外,幾個月後,你可以問一下自己那天的上菜順序和所享用的菜餚的口味,你會發現,這些細節你可能全都還記得 -- 這就是NLP全感官開啟下的「高效狀態」。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NLP自在生活系列(五) - 生活中處處皆是NLP(神經語言程序學)

林君衡撰

"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 - John Grinder
「練習、練習、再練習。」- 約翰 葛瑞德

最近公司常會接到主動來電詢問NLP(神經語言程序學)課程的人,這些對象有想請我們提供公司內訓的、單純想透過學習調整生活、工作和情緒的、也有想規劃自己成為NLP培訓講師這樣職涯發展的人;但不論是什麼人,他們似乎對於NLP不再是完全陌生或是沒有概念,而是想瞭解這些東西能夠真的拿來如何使用。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這幾年的經營,讓NLP在台灣更走向應用的領域,這也是讓NLP共同創始人的John Grinder認同而成為唯一授權在華文地區代理他New Code NLP系列課程的公司。

John Grinder在台灣上課時活潑且親和的模樣讓學員喜愛親近他,即使不能用流利的英文與他交談,也想利用下課時間多與他互動,畢竟像他這樣的大師授課機會是不多的,John Grinder在NLP的推廣熱情上,有時真的讓我們也自嘆弗如。

John Grinder在每堂課或是每個NLP調整工具教授完後,最喜歡說的就是"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有時候還會打趣地用似準非準的中文說著「練習、練習、再練習。」私底下他同我們說,這句話是他學會的第一句中文。

NLP的精髓與成效不在你是不是真的懂得它的邏輯理論或是調整過程的流程;而是透過不斷的練習和應用來「實踐」這門應用的工具,就像我們不用瞭解大樓的防震結構是如何去精算出來的,只要我們能夠住進去享受「家」的感覺就好了。

每梯次的NLP執行師課程結束,都會看到學員們帶去愉快且輕鬆的心情和步伐離開,我們知道這就是NLP的力量,「改變就是新的開始!」

練習、練習、再練習,NLP就在你我的生活之中,只要你去體會,處處都是NLP。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NLP親職教育系列(六) - 感覺的孩子對壓力當然更敏感

林君衡撰

週末和一對家長談到他們也上國小一年級的孩子。

之前聽說這孩子到了學校門口就哭,中午放學送到安親班又要再哭鬧一陣,偶爾會影響到其他的孩子。那時我請他們暫時不要再送孩子去安親班,反之去參加學校的課輔。

現在這孩子去學校不再哭鬧了,而且學校裡的其他老師都覺得他是個很nice的學生。他母親則提到孩子最近向她說他想回去安親班上課。聽到這裡我覺得真的是太好了,因為這孩子雖然花了不少的時間,但是他已經完成「對學校這個新環境的觀察和認識」的過程了,甚至他還想要挑戰自己去認識另一個環境。

在「NLP親職教育系列(四) - 「感覺」可以讓孩子更身歷其境」一文中提到,「感覺型」會流露出一種「慢調性」。而我從一些言談中及幾次簡單地與那孩子的交談經驗裡,判別他是在環境認識上是「感覺型」的孩子,自然地,他在認識環境上的速度可能會較其他的孩子慢,但不代表他沒有在進行這個程序,有時候當他完成這個程序後,你會發現他所建構的世界其實很細微,因為他可以感覺到別人沒有的感覺。

所以當要他在極短時間內去認識好幾個不同的環境時,壓力會自然湧升,更何況他是個感覺型的孩子,壓力被自然地放大到一定的極限,當孩子無法透過言語來表達他的壓力時,情緒的出口往往就是「哭」這個行為模式。所以這時候要減少他的壓力來源,花更長的時間來讓他認識或是融入到環境裡,身為家長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因為速度對感覺型的人來說就是一種壓力源。反過來當環境不在是壓力時,他反而有可能「享受甚至沉溺」在其中。

此外我同他的母親說:我不意外他會是老師們口中的nice學生,因為感覺型的孩子會讓周邊的人都覺得他好相處,特別是如果他也覺得你對他來說是「很棒的人」。他是不是在生活中也常會偎著你們,說一些「感覺的用語」,像是「我好愛你們」、「我覺得.....」等等的話? 他的母親說「對,真的是這樣」。

這些都是在NLP(神經語言程序學)裡已經被證實及利用許久的技巧或是工具,端視你「會不會」、「練不練」、「用不用」而已。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NLP自在生活系列(四) - 「心靈彩排(Mental Rehearsal)」

林君衡撰

“I visualized where I wanted to be, what kind of player I wanted to become. I knew exactly where I wanted to go, and I focused on getting there.”  - Michael Jordan
「我可以想像得到我的目標在哪裡,我想成為什麼樣的運動員。我清楚地瞭解到我應該去到那裡,且專注地達成這個目標。」 - 麥克喬丹

只要你是35歲以上對籃球運動或是運動鞋有些瞭解的人,都一定知道他的名字,那就是被稱為「籃球之神」的Michael Jordan(麥克喬丹),他是二十世紀的最偉大運動員之一,大家對他的各項紀錄津津樂道,但最讓學習與運用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人覺得有趣的是:他的練球方式。他曾經表示:除了在球場上的練習外,他透過想像在球場上的任何位置進行投籃,藉由這種方式來讓肌肉記憶在每個位置上的投籃姿勢,甚至是把防守對象也想像進去,在這樣的高難度、高壓力的瞬間該如何出手投進每一顆球。在這樣的想像裡,喬丹一天可以完成的「投球數量」及「困難壓力指數」是其他球員的幾十倍。

像喬丹這樣以「想像」來預演使身體去記憶或是感受尚未發生但可能發生的情境的方法,在NLP裡稱為「心靈彩排(Mental Rehearsal)」。

心靈彩排其實也是一種NLP的表像系統運用,透過想像你在特定情境中所「看到」、「聽到」及「感覺到」的,然後由大腦及身體去接收這些假想的訊息、記憶這些訊息,當未來你真的遇到這個情境時,就能馬上啟動你的身體去反應,就像是「反射動作」一樣。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不知道你是不是一個害怕面對大眾進行演說的人? 如果是,你會發現在面對這樣的情境時,你通常是愈來愈緊張,尤其是時間愈接近,這樣的壓力就更大。

那麼心靈彩排怎麼協助你來解決這個問題?

  1. 首先讓自己在想像裡建構出演講的場景,你可看到、聽到及感覺到在那場景中的所有感官訊息,在這個場景裡你可能感到有些緊張與不安,然後跳出這個場景。
  2. 接下來想幾個過去曾經擁有的輕鬆具有豐富資源的情境,去深刻感受一下在裡面的自己所擁有的資源狀態。
  3. 然後跳出這個情境後回到那個演講的場景裡,運用你所擁有的豐富資源狀態,開始想像你的整個演講過程,甚至多加幾個與聽眾熱烈互動的情節,讓自己在這個場景中所展現的都是輕鬆自在的,記下這些感覺。

當你真的需要上台時,你會發現你的身體會因為你己經先進行過一輪「輕鬆自在」的心靈彩排,那麼順著這個彩排走,自然你的恐懼和害怕在實境中就會減少甚至不存在了。

心靈彩排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你可以在親子互動、學習課業、工作職場、目標設定上使用。

NLP無所不在,它等著你去發現和運用。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NLP職場樂活系列(四) - 快速卸下對方心防的工具「誇讚短處」

林君衡撰

NLP職場樂活系列(一) - 尋找行為背後的「正面意圖」一文中,我們提到透過尋找別人行為背後的正面意圖,讓自己在面對這些人時轉換出積極的正面動力。

其實這個工具還可以有其他的用法,這就是本篇所要介紹的NLP(神經語言程序學)中,快速卸下對方的心防的工具。

在職場上(特別是業務性質的工作),上司或是培訓部門都會教你面對客戶或是重要的談話對象時先稱讚對方的優點,但其實你會發現真的去誇讚對方的優點時,常會讓對方感到不自在,而且馬上升起防禦的圍牆,因為對方認為你有什麼「特別的企圖」,親和力和信任感的建立反而得到反效果。

那麼你有沒有試著從對方的短處來著手呢? 這大概顛覆很多人的想法。

其實所謂短處通常是社會化過程下多數人所認定的「非主流」行為,當然我們討論的還是在合於法律的範疇。

當我們誇讚對方的短處時,不能直接地說:「你猶豫不決是好事」,這種論調不符合社會「多數」的期待,自然沒有什麼說服力;我們應做的是去找到他行為背後的動機或是意圖:

「你真的是一個細心的人,會注意到別人所沒有關心或是注意到的地方,你也設身處地的為別人想,總是希望能夠在確定成功或是最小的風險下才著手去做,這雖然會花去很多時間,但是有了你,我們在準備工作上變得更縝密,更有機會成功。」

這樣的說法,讓對方對自己的短處或缺點獲得心理及認知上的重新框架,也就是NLP工具裡的換框;當他重新詮釋自己的行為後會認為你真的是知已般地瞭解他,自然建立起彼此的親和力及信任感。

良好的溝通是從建立彼此的親和力開始,但你用的方法有效嗎?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NLP職場樂活系列(三) - 未雨籌繆,滿足各類型的對象所需

林君衡撰

我個人在公職及半官方的組職系統資歷上都算是升遷頗快的,除了自己的專業專長及工作能力外,如何與上司、利害關係人建立「親和力」並在談話或是溝通的過程中讓對方覺得「舒服且滿足需求」是我個人在職場上的強項之一,不諱言的說,這是來自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觀察力練習及對表像系統類型的運用。

在職場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面對長官或是利害關係人進行會議報告或是簡報。你可能發現你的同事在簡報的製作上很有一套,但在報告的過程中非常聚焦在簡報的內容,而乎略了聽簡報的主要對象的表情、肢體動作或甚至是對簡報內容是不是有不耐煩的情緒。

還記得我們說NLP指出:每個人面對特定的情境時,會有優先運作的感官系統(也就是表像系統),一般分為「視覺」、「聽覺」和「感覺」三大類型。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個人在準備簡報文件時雖然只有一個,但在「說簡報」這件事上,我會準備三個版本分別是針對給視、聽、感類型的對象。

面對「視覺型」的人,我的簡報內容會強調目標及結果,另外完成的時間也很重要,此外如果這件事有著「最大」、「最快」、「最新」等等的優勢時,也一定要說出來讓聽者接收。

如果主要對象是「聽覺型」的人,我則會將所有事情的細節詳加說明,在簡報時間範圍內說得愈仔細愈好,同時強調這些東西也在哪些案子內使用到,或是使用者對這些東西的評語是什麼。記住不用太過誇大特色,若須要與其他案件比較時,保持中立的立場來說明。

而對於「感覺型」的主要對象,我會刻意營造一下簡報場地的氛圍,多運用「感覺」的字句來形容事件的本身,常常反問對方「那麼您覺得如何? 」,如果有樣品,一定要準備並給他親手觸碰嚐試操作看看。面對這樣的對象,我都會放慢說話的速度,用比較輕鬆的情緒或狀態來面對他。

當你以這種方式來與上司或是利害關係人互動時,他們會對你的工作感到滿意,並認為你能勝任其他更高職位的工作。

這是一個非常有效NLP的職場運用,記住:

「如果你做不成老闆,就要做老闆不可或缺的左右手!」那麼職場升遷的機會就是你的。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NLP親職教育系列(五) - 「用心傾聽」所以心思細膩

林君衡撰

「四下寧靜,才能心無旁騖」

在本系列「(二)給到目標,讓「視覺型」的孩子自己去達成」,及「(四)「感覺」可以讓孩子更身歷其境中」,我們分別介紹了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表像系統中「視覺型」及「感覺型」的孩子在學習上的策略。這篇裡,我們來談談「聽覺型」的孩子可能有的學習策略及方法。

「聽覺型」不難想到這樣的人多數都是靠「耳」來接收訊息,但聽力本身也和「說」有直接的關係,也就是說「聽覺型」的人在說話上有較有明顯的抑揚頓挫,他們通常在唱歌或是樂器上,比其他二型的人對聲音的本質更加敏銳。

在對特定的事物上,聽覺型的人通常擅長於邏輯分析且注意細節,也就是說:某個層次上他們的心思較細膩,而許多電子工程師都是屬於這個類型。如果你的孩子在特定的科目上展現出愛分析、總是能自己做細節的整理或是彙整、喜歡討論他的(可能對同一事物他有很多論點而非一個)或是別人的論點,不過總是不做任何定論或決定,那麼他很可能就是這個類型。

如果孩子在學習某一科目上展現的是「聽覺型的學習策略」,那麼你可以給到的「學習方式」可能有:
  1. 在學習的場域裡儘可能的安靜,因為一點雜音都會吸引到他的注意力,如果家裡的讀書環境有些吵雜,那麼可以試著找他喜愛的音樂來當做背景以覆蓋雜音。
  2. 如果是在背書,一定要唸出聲音來,透過「聽和說」來記憶會加快速度。
  3. 透過彙整或是整理重點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增加學習的效果,然後再用上面的「聽和說」方式來背頌。
  4. 聽覺型的孩子需要「安全感」,這點在功課上也是,所以在孩子剛開始學習時(如幼稚園到國小三年級),老師及家長一定要協助(不是給到)他們找到問題的答案,否則他們容易陷入左右為難的「內心矛盾」中而降低了學習意願。
嚴格的說,如果你的孩子對特定科目是「聽覺型的學習策略」時,你可以建議他去圖書館唸書或是溫習該科目,原因是圖書館是相對的安靜空間,另一方面愛分析的個性可以在圖書館裡隨時找到他要的參考數據。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NLP親職教育系列(四) - 「感覺」可以讓孩子更身歷其境


林君衡撰

「當我去上實驗課的時候,總是覺得好有趣,而且瓶瓶罐罐我都不會忘記!」

NLP親職教育系列(二) - 給到目標,讓「視覺型」的孩子自己去達成一文中,我們提到了視覺型孩子的特色,今天我們來談談「感覺型」孩子在學習功課上我們能給到什麼樣的學習方法。

部份家長問我,他的孩子是「感覺型」的,於是用感覺型的的方法來學,結果效果不好。這時我通常會親自「鑒定」一下,結果常發現:是的,這孩子在多數情境中是感覺型,但是在家長說學不太好的科目上,剛好都是別的類型。在此我們要釐清一點就是:NLP(神經語言程序學)所稱的任何一種優先感官系統乃是在針對特定情境上的表現的總和比例較高而已;換言之,孩子在數學科目的學習上是「感覺型」,不代表國文也一定是如此,所以必須針對每一個科目來進行觀察。

感覺型的人通常會呈現出一種「調性慢」的特徵,從家長對孩子在生活上的教養來說,這類的孩子展現的就是「慢、拖、拉」的做事特質,所以他在學習某一科目上所展現的是「感覺型」時,我們必須付出更多的耐心。

由於感覺包括了「觸覺」、「嗅覺」及「味覺」,當孩子透過「感覺」來學習時,可以藉由以下幾種方式來增強學習的效果及加快學習的效率:
  1. 增加孩子在該學科內容上的體驗,來增加學習的效果,例如:數學上的加法,你可以提供「數豆子」的方式來給身歷其境式的學習;自然科學類的部份,則一定要以「操作實驗」的方式來學習,增加印象。
  2. 需要背頌的學科可以在溫習時採「抄寫」的方式,儘量減少僅以唸出聲音或閱讀式的方式來背書。
  3. 訓練孩子用手指轉筆的技能,無論是不是背頌的科目,都可以在溫習時以轉筆的方式來獲得「感覺上的安撫或依賴」。
  4. 選擇孩子自己喜愛的讀書或溫書環境,在購買書桌椅時,一定要帶他們親自參與,讓他們在每一套上面去試坐試用,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愛的用具。
  5. 其它你想到可以在學習中讓孩子「身歷其境」及「感受」的方式。
讓我再次提醒大家:同一個孩子可能在不同的學科上會有不同的「學習策略」,必須要確定他們在每一個科目上所使用的感官系統是什麼再給到適合該感官系統的「學習方法」,讓「策略」和「方法」二者匹配是NLP最重要的作用目的。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NLP語言魔力系列(三) - 感官用語在親和力上的運用

林君衡撰

「我看這件事不是那麼簡單可以結束」
「聽起來這件事不會那麼容易」
「我覺得這件事根本就是個麻煩」


在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理論中:每個人所習慣的感官運作模式並不相同,所以當我們在描述一個情境時,所用到的「辭彙」也就不太一樣。從一個人的說話內容來分析,我們可以大致瞭解這個人在感官運作模式對特定情境上的習慣。從上面的三句話中可以明顯地從動詞使用上知道:

說話者在該情境上的感官使用分別偏向「視覺」、「聽覺」及「感覺」。

當我們想藉由談話內容來建立彼此的親和力時,仔細地取得對方說話中的感官用語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動詞及可能伴隨的形容詞、副詞就是我們用來建立親和力的辭彙。

「我看這件事不是那麼簡單可以結束!」,「我可以預見還得拖上個把月。」

「聽起來這件事不會那麼容易!」,「弦外之音是大家得更努力了。」

「我覺得這件事根本就是個麻煩!」,「我也可以感到這股壓力。」

位於左右的二句話,就是使用相同的NLP感官用語結構,你可以透過和對方在語言上的「契合」,來快速建立溝通上的「默契」或是「信任感」,這就是NLP的親和力建立方式。

如果對方使用的感官用語偏向中性用語或你還沒有聽出對方的感官用語習慣前,你也可以透過中性的描述來取得較為「中立」的位置,例如:

「我瞭解這件是不會那麼容易」或「我可以理解大家需要更努力的原因了。」

像這樣的中性用詞可以做為談話過程中的緩衝,避免我們錯用感官用語造成與談話的對方無法建立親和力的情形發生,而損失了良好的溝通機會。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NLP語言魔力系列(二) - 改變行為上的負面想法

林君衡撰

「我知道賴床不好,可是我每天早上就是不想起床......」

你可能也有這樣的困擾,或是在自己的某些行為上用著負面的方式在詮釋,長期下來最後影響生活品質的不是行為的本身,而是當你做這個行為當下或是之後那種負面自責的情緒。當然我們必須要確定這個行為的本身不會違反了社會良俗或是法律。

如果你有這種負面的想法時,NLP(神經語言程序學)告訴我們:不妨開始去尋找這個行為背後的「正面意圖」是什麼。

「我知道賴床不好,但是晚個五分鐘出門就不會塞車,不塞車我一天上班心情都很好!」

只要你可以找到這樣的正面意圖,透過自我內心的對話,你會發現你在這件事上的負面解釋或是情緒,可能獲得緩和甚至不再有負面的想法。

當然這類的事我們可能每天都在做而不自知,特別多的比例都是在「對別人做」上面,比如:

小孩愛看電視卡通或是動漫,你可能用「再看電視眼睛會壞掉」這樣的方法與他們溝通,但這是一個負面的詮釋,當然不是不可以,然後久而久之後,孩子會建構起用負面來看待事物的邏輯。

那麼,看電視卡通或是動漫的「正面意圖」是什麼呢?其實不太難想到像是:「獲得更多知識」、「舒解壓力」、「培養創造力」等。你可以和孩子溝通那一個是他覺得的「原因」,接著可以再用感性的方式問道:「如果是培養創造力,那麼除了看電視外,我們是不是還有其他的選擇呢?如果有,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撥出一點看電視的時間來做這件事呢?」讓孩子自己去承諾改變,比你勉強他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賴床可以避開塞車的時間,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更早起床就出門呢?因為一大清早空氣清新,一點都不塞車呢!我想你一整天心情都會特好而且更有精神。」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NLP自在生活系列(三) - 「內在溝通」與「身心合一」

林君衡撰

昨天晚上的「SAMRT識人溝通術講座」中,我藉由自己的工作經驗分享及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一些工具來指導學員們進行識人溝通。當課程上到最後,我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大家都急著學如何與別人溝通;但你是不是曾真的花時間與自己溝通呢?」出乎我意料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學員舉手......

現代現實功利的社會互動模式下,人們開始追求外在物資的需求與滿足遠勝過自我內在的追求。所以溝通這件事,幾乎成了對外不對內。但我們在做每一件事,內在的自己是不是也同意這樣去做,或者說是內在的自己是不是也正在協助我們去達成這個目標。

「內在的自己」就是「潛意識」,它是一個我們所有經驗累積起來的內在自我,面對任何一個情境,潛意識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給到我們的表意識一些訊息或是提醒。你可能有這樣的「直覺」,突然覺得有什麼事會發生,接著它就發生了。有些人說那是第六感,我會說那就是潛意識在你一輩子的經驗中以非常快的速度「精密地計算」後所得到的可能結果,並馬上透過任可一種你可以知覺到的方式提醒到你。

如果潛意識與我們的表意潛能夠充份地針對某一個情境來合作呢?這就是我們說的「身心合一」。在身心合一的情形下,我們會獲得「內在的豐富資源」來協同完成這個目標,自然事半功倍。

NLP(神經語言程序學)與催眠都是建構在對「自我內在的溝通」及找到「自我系統的平衡狀態」的調整或諮詢工具,也就是說二者都是在追求「身心合一」的過程。

學習NLP這門學問或透過這個學問上的應用,都可以讓我們在更多的生活經驗中獲得自在。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NLP職場樂活系列(二) - 「冷讀」你的對手

林君衡撰

「面對他,我到底該怎麼做溝通?」

我們有很多時候都會有一些「框架」來讓自己快速地對某個人、事、物進行分類,但分類的依據主要都來自自己過往的「經驗法則」下的直覺,而非完全來自「觀察」對方在某一個獨立情境下的行為,造成我們的「以偏概全」或是「曲解」。這種例子在我們的生活或是職場中每天都在重覆上演,很少間斷。

「識人」是在職場上存活的必要能力,但多數的人只在乎同儕「好不好相處」卻很少去觀察對方是在什麼情境下「好相處」,什麼情境下「很難相處」。NLP(神經語言程序學)指出:不同的人在面對同一事件或是情境時,所開啟的運用感官並不相同;對同一個人而言,在不同的情境下,其所習慣運用的感官也可能不一樣。

如果非要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人,那麼馬英九先生可能是最常被大家共同「觀察」的對象。馬先生在第一任總統期間,展現出典型的「聽覺」型態 - 注重大小事的細節,不輕易下決定,說話總是八面玲瓏,在此期間讓多數民眾覺得他沒有在做事。第二任總統任期的現在,馬先生一轉以往的個性,在公開會議中,你會發現他鮮少拿筆做筆記了,說話的方式變得快速且有力,只要他想要達到的目標,不太在乎大家的看法,在執行目標作為上也有別於第一任期時的拖拉,此時的他展現的是典型的「視覺」型態。如果你是他的下屬,在前後的二個任期內僅用同一種工作或是相處策略對應他的話,你可以在某一個任期內是處處碰壁的,甚至二個任期你都在碰壁!

你是否曾靜下來仔細觀察你的上司、同僚或是職場上的利害關係人呢?你是不是有一套可以依循的好的分類方式及相對應的溝通策略呢?

好的溝通者其實是一個好的觀察者,並且對每一個情境內的個體所呈現的狀態相當瞭解。

「冷讀」你的對手,其實並不難,NLP(神經語言程序學)就是一個簡單易學且可以在生活中大量實踐的方法,只要你有了對的方法,就可以輕鬆優游於你的職場。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NLP親職教育系列(三) - 愛哭不是罪

林君衡撰

「我的孩子一到新環境或是學校就哭,一哭就停不下來,真不知道怎麼辦?!」

有許多的孩子對環境的變化特別的敏感,這些孩子其實有著非常細膩的「感覺」系統,正由於他們的感覺敏銳,所以當他們還小的時候,環境的變化會造成他們在認知上「舒服的愈舒服;不舒服的愈不服舒服」,結果就是「喜歡的愈喜歡;不喜歡的愈不喜歡」,所以到了新環境,如果他們覺得ok,你會發現他們比誰都愛處在那裡不想出來;反之,如果不ok,就變成哭鬧停不下來,搞得孩子和自己都不愉快。

面對這樣的孩子,多數的家長為了快速地得到效果,往往都是連哄帶騙,甚至到了最後還會生氣罵孩子,我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但這對「感覺」敏銳的孩子來說,是一個火上加油的過程。如果這樣的情境再次發生,打破當下的「狀態」非常重要,因為「感覺」太久,就會沉浸在那樣的情緒內不容易自拔。

你也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小時候跌倒,痛到不行,看到血更是害怕,然後就是不停的哭,可能大人怎麼勸您也沒有用。長大一些,我們開始會遇到許多的喜怒哀樂人生事,有時候我們面對這些事(特別是怒和哀),情緒高漲的太快,我們自己都無法靜下心來。

這裡提供給各位一個可以快速打破過度沉溺「感覺」和「情緒」的方法:

當你的孩子在哭泣時,先安撫他幾句,然後請他收下額(也就是立正時的頭部姿勢),接著伸出你的食指放在他的眼睛前約30~40公分處可以平視的地方,並請他注視你的食指指尖。當他注視時,將你的手指向上拉昇,在他保持頭部不動的情形下,眼睛跟隨著你的手指向上移動直到他的眼睛無法再向上移動的位置,讓他持續地注視你的指尖,一般而言,不用10秒孩子就會停止哭泣了。只要你的孩子可以聽懂你要他做的動作,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其實這是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一種應用,主要是透過神經鏈結的方式,使對方從「感覺模式」轉換到「視覺模式」的過程,因為「感覺」少了,當下所被蘊釀的情緒也會緩和下來,哭泣自然會漸漸停止。

如果下次是你自己遇到感覺和情緒過度的情境時,不妨也可以用這個方式先讓自己「打破狀態」。

生活中無處不是NLP,只要你用心觀察,努力練習與實踐,你會發現生活更形自在與輕鬆。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NLP親職教育系列(二) - 給到目標,讓「視覺型」的孩子自己去達成

林君衡撰

「這是我對你的期望和目標,我知道你可以自己去做到!」

我的兩個孩子裡老大非常「視覺」,說話與同年齡的孩子比起來很快,總是能夠對新的環境有很快的認識,卻對細節類的事物落東落西或不在意。

今年九月剛上小學的他,面對人生的第一次「注音符號聽考」,也終於嚐到了他自己認知上的第一次「挫敗」,考了80分(錯了四題)。由於今年暑假,他唸的幼稚園特別針對畢業上國小的孩子辦了一個「正音班」,所以我們都認為他在國小學習注音符號上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才對。

我的太太在拿到他的考試簿時,有點驚訝於「怎麼只考了80分」這事,當天就要他訂正外,不斷地在他的身邊要他多唸書,多注意,多用心等等的;我可以看到老大的臉上所流露出來的那種失落感膨脹到一種極至,整個晚上我都沒有多說什麼,只是用「嗯、嗯」的方式幫他簽完了名,告訴他知道哪裡錯了,訂正就好。

隔天早上,依例我載著他騎著車去學校,這是我們倆(最近又加入了小兒子)單獨又最親近的時刻。我在停等紅燈時,回頭對他說:

「如果你每次考試都能自己努力拿90分,爸爸就不再管你的功課了,但是不可以作弊。」

接下來的一個月「自我卓越的追求」就在我家陸續發生,他的注音及數學考試簿裡,再沒有看過100分以下的成績。有一次反而是我發現老師改錯了,還要孩子自己圈起來訂正,並且寫了聯絡本告訴老師,請老師修正成績。畢竟「廉正」對孩子的學習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事。

當然,我也會擔心:過度的自信也可能在未來禁不起挫折,所以我也會偶爾再同他聊聊考試的成績和生活愉快與否之間不一定有著直接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不要太驕傲。而我能回饋孩子些什麼呢?我只承諾久久一次的出去玩,而非每次的好成績都會給到他「胡蘿蔔」。

面對「視覺型」的孩子,你只要給到他「目標」,也許再給點小小的動機或是動力,他們會自己摸索方式,朝著他的「理想」去邁進,太多的督促和關心,有時反而讓他們覺得「嘮叨」、「很煩」,而使他們在「自我卓越的追求」上產生負面的情緒。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NLP自在生活系列(二) - 卸下你的過濾器,讓情境真實地呈現

林君衡撰


「除了那個聲音給我印象深刻外,我實在記不起還有什麼東西在裡面!」

對於我們所處的情境內的各項資訊,我們都是透過「五感」來接收,「五感」指的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

「那間辦公室裡的擺設位置是這樣的.......」,
「裡面有許多同學的聲音,我記得的是......」,
「那客廳的冷氣特別的冷,我感覺起來......」,
「空間裡聞起來有些香水的味道混雜在裡面......」,
「那盤苦瓜吃來苦中帶甜......」。

在概念上,我們對某一個情境中的所有訊息,應該可以如數家珍;但你可能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當我們進入到一個新的情境時,通常會優先開啟五感中的某一個來進行「情境的架構」或是「環境的認識」,而非是全部感官都有效率的開啟,所以如果事後你回想這個情境時,會發現總是記得情境內「某一感官所觸發知覺下的記憶,但其他的部份好像不太記得」

也就是說,當用「聽覺」在觀察的同時,其他四個感官運作會進入一種「節能」的狀態,畢竟大腦能量有限,如果所有的感官都開啟下,我們會浪費太多的能量。
這樣的情形會造成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會用獲得的少數「感官訊息」來進行「刪除」、「扭曲」及「一般化」所面對的情境內其他「應該觀察卻沒有觀察到的訊息」,這種過程就像是你給自己帶上了一個「生活經驗的過濾器」。舉例來說:

「窗外有的滴滴答答的聲音,應該是下雨了吧!」結果當你向窗外一瞧,不過就是樓上住戶冷氣排水處理不良,造成水珠滴落在屋簷上的聲音。

如果上面的情境中,當事人沒有向窗外望呢? 他可能帶著雨傘準備出門,發現外頭晴朗無雨。

下次遇到新的情境時,請不要忘了「去看」、「去聽」和「去感受」一下它所有要給到你的訊息,如此你會發現許多細節能更真實地呈現,生活也更加多釆多姿,更重要的是:

「你可以透過不同的感知描述,重新建立起完整的情境記憶」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NLP自在生活系列(一) - 重覆同樣的動作,只會得到一樣的結果

林君衡撰

如果五年前的你和現在的你一樣,而現在的你和未來五年後的你也一樣,
「那你生活的目標或目的到底是什麼?」


我的大兒子今年唸小學了,只要天氣還可以我都用摩托車載他上學,由於現在學校重視學生安全且為了讓家長放心,所以學生證有了類似「打卡」的功能,孩子們一到校過卡後,家長就會收到簡訊告知孩子是在幾點幾分到校的。我每天幾乎都是在同一時間載著他出門,所以到校的時間也還滿固定地總是在前後差不到二分鐘內完成「打卡」的動作。
前陣子兒子突然對我說,他想比某某同學還要早到校,因為那位同學總是比他早,我說「好呀!如果你可以快一點準備出門就成。」但兒子總是拖到一樣的時刻才準備好(有趣的是:每天拖拉的理由卻不一定相同),就這樣,我們還是在幾乎同樣的時間出門,同樣的時間到校,前後不會差二分鐘,他失望了許久.......,迄今,到校的時間還是沒有什麼改變。

我們在許多生活的情境中,因為「習慣」的建立而慢慢地培養出一種對該情境「泰然」的感覺,到了最後這個習慣就成為生活中的一個「迴路(迴圈」,這個迴路讓我們安於這個情境,然後把這種情境變成是一個「舒適圈」,如果可以的話,最好就一直站在這個圈圈裡,不要有什麼調整與改變,因為調整和改變可能帶來許多的不確定和風險,甚至失去現在的一切。

我們常會給到自己許多的藉口,來制約自己跳出那個舒適圈,像是:

「因為我有了家庭,所以不能放棄現在這個安定的工作!」
「英文不是我的專長,所以公司外派的事,我還是儘量拒絕的好」

但如果家庭的負擔因為孩子的就學、買房而變得更沈重時,現在所謂的「安定」,到底還是不是安定的呢?!
英文如果沒有一個實用的情境,那麼你可能一輩子也學不好。這樣的條件下:「英文」與「外派」之間,誰是蛋?誰是雞呢?

「調整」或是「改變」當然需要一些動機與動力,但可以確定的一件事是:「如果我們安逸於現在的簡單,那麼我們的未來可能很困難。」


神經語言程序學(Neuro - 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的假設前提:

「重覆同樣的動作,只會得到一樣的結果」。


當我們開始運用這樣的前提在生活中,你會發現:透過調整和改變你的狀態,你將會得到更多的內在或是外在資源,來成就你無限可能的未來。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NLP語言魔力系列(一) - 「動機」


林君衡撰

「一件事討論二個小時居然還沒有結果,大家坐在這裡到底是在幹什麼!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與家人或同事因為一個重要的事務,進行了冗長的「討論會議」,但最後可能連個小小的結論也沒有,然後不是你自己心中OS,就是上司在會議裡、同事在私底下說出了上面這段話。

我們習慣在「溝通」的過程中強調細節,就像下面的例子:


「客戶服務就是我們業務部門最重要的使命,今天只要有客戶反應這商品不好用,我們就一定要更改」,
「產品研發都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我們當然知道客戶很重要,但也不是一個人反應說不好,我們就得改,這裡面還有很多技術問題........」。

這大概是我們在公司常會遇到的情境,業務部門與產品研發部門間永遠有著不同的觀點;就像會計部門總是要大家省錢,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但是研發部門總是在產品的開發上、業務部門在與客戶的應酬上,就像是開了加壓馬達的水龍頭,不知什麼時候才能讓水流慢下來。在任何衝突與對立中,其實有一樣東西一直存在,卻常因為注重細節而被乎略,那就是針對事件的「動機」。

「動機」在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定義裡,是建構在這些被討論的方法中更高一階的「邏輯層次(就像是金字塔結構裡較高的位置)」,你也可以稱它是「這個事件中大家所遵循的核心價值所演譯出來的正面意圖」,這裡我要強調的是正面的意圖。

從上面的對話例子中,業務部門與產品研發部門所提的,都是相當專業的意見。但是當自己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很難有具體的結論。這時如果我們試著問:

「我們為了什麼要談這件事?我們所擁有的共同動機是什麼?」

從這樣的角度重新檢視一次討論的事件時,你會發現:如果要符合這個動機,其實還有很多方法可以選擇。因為所有人都可以重新圍繞事件中「動機」這個邏輯層次較高的部份來想,自然地所動用到的思維及理解模式就會趨於相同,即處在一種「大我」的狀態中,相對地容易發現或是找到「事件中最佳的平衡點(解決方法)」

下次如果你又遇到類似的情境時,不妨第一個跳出來問:「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聚在這裡?這件事在找到解決方法之前,我們所擁有的動機到底是什麼?」你會發現,許多人會開始轉變自己的本位立場,自然地切換至「團隊合作」的工作模式。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NLP職場樂活系列(一) - 尋找行為背後的「正面意圖」

林君衡撰

「我快要受不了這個上司了,他對我在工作上的要求根本就是苛求了!」

你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對於同一個上司,只要你建立了對他的固定觀點或是想法後,就很難再有什麼改變,比如:

「老闆總是對我嘮叨、也不知怎麼地,他就是對我的工作表現有意見。」

「明明結的案子顧客都很滿意了,但老闆總是在公開的場合,挑流程裡的小毛病。」

這些大概是最常裡聽到的員工抱怨上司的內容之一,多數人(包括偶爾的我自己)都會從自己的角度中來解讀對自己「不利」的事,然後擴大這種負面的情境,久而久之到一但講到「老闆」一詞,整個人所連結的都是負面的情緒。

如果你能從另一個當事人的角度來出發呢? 你有可能發現這些行為背後的「正面意圖」嗎?

「我知道他是最有潛力的人才,我得用盡我的力量來培育他、提醒他,讓他更快速的成長!」

「他的表現真的太棒了,但是總不能只誇他的長處,讓其他同仁太過妒忌他,樹立更多的敵人。」

這些很有可能就是你的老闆心中的OS,但是你是否知道呢? 如果你能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正面意圖」,那麼你會覺得在工作中更加愉快。

神經語言程序學(Neuro - 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的假設前提:

「一切行為的背後都有其正面的意圖」。

當我們開始運用這樣的前提在職場中,你會發現:換個角度來看,你可以更中立地去察覺事件的詳細經過,並且獲得情緒上的調適。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NLP親職教育系列(一) - 「觀察」孩子的觀察力

林君衡撰

「你家的小孩觀察力真好,好像對什麼都有興趣,真羨慕你。」


當你的孩子約在2~8歲左右的年齡時,你可能常聽到別人這樣稱讚你家的寶貝;或是偶爾你也用著一樣的口吻,也可能帶著一點欽羨的心情去稱讚別人的孩子。

當我們說「這孩子的觀察力真好」時,通常我們也是透過自己的「視覺」在「觀察」這個孩子,正因為只透過「視覺」的觀察來看這個孩子行為,所以當我們鑒別孩子的觀察力好壞的標準,常常是建立在他們看到的、或是嘗試告訴我們在特定環境中的人、事、物是不是與「我們所看到的」相匹配,而乎略了小小年紀的他們所傳達出來的其他重要訊息。

你一定記得在國小的自然科學實驗課程中,老師會帶著我們透過手掌扇動空氣的方式將燒杯內的氣味帶到鼻子,藉由「嗅覺」來猜一下杯子裡的液體是什麼?更不用說還可能順便請你藉由「味覺」嚐一嚐這個杯子裡的液體有哪一些的味道。

你可能也還記得老師拿著絨布、砂紙等不同的材質,要你試著用手去「觸摸」或是揉一揉這些實驗品來感覺它們;亦或是用不物品所發生聲音,請你以「聽一聽」的方式來猜看看是什麼物器所產生的聲音。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後三者在NLP神經語言程序學中,統稱為觸感或感覺」),是我們觀察與解讀外在環境訊息的重要工具,且重要性皆相同。我們稱這五種知覺叫「五感」

我們可以透過視覺快速地建構外在環境的大致場景,但是對於場景內的細節建立則必須結合其他四感來運作,方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情境。當然,也有人習慣先透過聽覺來處理外在的資訊,建構一個聲音的世界後,再透過其他四感來確立所有與這些聲音相匹配的人、事、物是哪些。而相對於像廚師這類職業的人,他們對事物的構成可能是從嗅覺或是味覺開始的,且對這類知覺他們明顯較其他人更為敏感。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孩子的觀察力不若別的孩子好時,不妨試著把你給到的「評鑒式問題」的描述內容從「視覺」轉到「聽覺」或是「感覺」上,如:

從「你剛才看到了什麼?」,

轉變為「你剛才坐在這裡有沒有聽到什麼特別的聲音?」  
            「你有沒有聞到這裡有些什麼特別的味道?」

你一定會發現:在新環境中的他,其實也在不停地認識或理解這個世界,只是他用什麼感官在優先運作而已。

而你的開放性的問題,則會讓他們漸漸培養出對這個外在環境的「好奇心」及「興趣」,自然他們會更專注於觀察這個世界。同時也能讓你以更開放的狀態來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之處。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