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NLP語言魔力系列(一) - 「動機」


林君衡撰

「一件事討論二個小時居然還沒有結果,大家坐在這裡到底是在幹什麼!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與家人或同事因為一個重要的事務,進行了冗長的「討論會議」,但最後可能連個小小的結論也沒有,然後不是你自己心中OS,就是上司在會議裡、同事在私底下說出了上面這段話。

我們習慣在「溝通」的過程中強調細節,就像下面的例子:


「客戶服務就是我們業務部門最重要的使命,今天只要有客戶反應這商品不好用,我們就一定要更改」,
「產品研發都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我們當然知道客戶很重要,但也不是一個人反應說不好,我們就得改,這裡面還有很多技術問題........」。

這大概是我們在公司常會遇到的情境,業務部門與產品研發部門間永遠有著不同的觀點;就像會計部門總是要大家省錢,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但是研發部門總是在產品的開發上、業務部門在與客戶的應酬上,就像是開了加壓馬達的水龍頭,不知什麼時候才能讓水流慢下來。在任何衝突與對立中,其實有一樣東西一直存在,卻常因為注重細節而被乎略,那就是針對事件的「動機」。

「動機」在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定義裡,是建構在這些被討論的方法中更高一階的「邏輯層次(就像是金字塔結構裡較高的位置)」,你也可以稱它是「這個事件中大家所遵循的核心價值所演譯出來的正面意圖」,這裡我要強調的是正面的意圖。

從上面的對話例子中,業務部門與產品研發部門所提的,都是相當專業的意見。但是當自己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很難有具體的結論。這時如果我們試著問:

「我們為了什麼要談這件事?我們所擁有的共同動機是什麼?」

從這樣的角度重新檢視一次討論的事件時,你會發現:如果要符合這個動機,其實還有很多方法可以選擇。因為所有人都可以重新圍繞事件中「動機」這個邏輯層次較高的部份來想,自然地所動用到的思維及理解模式就會趨於相同,即處在一種「大我」的狀態中,相對地容易發現或是找到「事件中最佳的平衡點(解決方法)」

下次如果你又遇到類似的情境時,不妨第一個跳出來問:「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聚在這裡?這件事在找到解決方法之前,我們所擁有的動機到底是什麼?」你會發現,許多人會開始轉變自己的本位立場,自然地切換至「團隊合作」的工作模式。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