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NLP語言魔力系列(二) - 改變行為上的負面想法

林君衡撰

「我知道賴床不好,可是我每天早上就是不想起床......」

你可能也有這樣的困擾,或是在自己的某些行為上用著負面的方式在詮釋,長期下來最後影響生活品質的不是行為的本身,而是當你做這個行為當下或是之後那種負面自責的情緒。當然我們必須要確定這個行為的本身不會違反了社會良俗或是法律。

如果你有這種負面的想法時,NLP(神經語言程序學)告訴我們:不妨開始去尋找這個行為背後的「正面意圖」是什麼。

「我知道賴床不好,但是晚個五分鐘出門就不會塞車,不塞車我一天上班心情都很好!」

只要你可以找到這樣的正面意圖,透過自我內心的對話,你會發現你在這件事上的負面解釋或是情緒,可能獲得緩和甚至不再有負面的想法。

當然這類的事我們可能每天都在做而不自知,特別多的比例都是在「對別人做」上面,比如:

小孩愛看電視卡通或是動漫,你可能用「再看電視眼睛會壞掉」這樣的方法與他們溝通,但這是一個負面的詮釋,當然不是不可以,然後久而久之後,孩子會建構起用負面來看待事物的邏輯。

那麼,看電視卡通或是動漫的「正面意圖」是什麼呢?其實不太難想到像是:「獲得更多知識」、「舒解壓力」、「培養創造力」等。你可以和孩子溝通那一個是他覺得的「原因」,接著可以再用感性的方式問道:「如果是培養創造力,那麼除了看電視外,我們是不是還有其他的選擇呢?如果有,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撥出一點看電視的時間來做這件事呢?」讓孩子自己去承諾改變,比你勉強他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賴床可以避開塞車的時間,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更早起床就出門呢?因為一大清早空氣清新,一點都不塞車呢!我想你一整天心情都會特好而且更有精神。」


作者為海彙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專任講師,有關NLP(神經語言程序學)的應用與問題,敬請參見www.magicnlp.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